让人敬畏的错误——墨菲定律
男频

脑洞为主,有细分类别。

开始生成
女频

言情为主,有细分类别。

开始生成
好文

各类好文、故事汇总。

开始阅读
打字

随机美句,看谁打字更快。

开始娱乐
有任何问题、建议或功能定制需求,请在留言板留言。
鄂公网安备42011202002300号

让人敬畏的错误——墨菲定律

  前几天翻书的时候扒拉到了墨菲定律。
  “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 ”(如果有两种或更多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这个定律不禁让我脊背冰凉。墨菲定律衍生的Finagle’s Law(菲纳格定律),就更可怕了——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墨菲定律之父是墨菲上尉,一个参与过火箭试验的工程师。这个身份发现这一定律是容易理解的。我不禁联想起身边某位工科男的严谨,比如坐飞机的时候,他会盯着机翼喃喃自语:一个螺丝钉装错了位置,或者涡轮blabla……(抱歉我听不懂),我们这些无辜的小生命啊……虽然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但是一个位置偏差,概率就增大了x万倍啊!可怕啊!这家伙于是杜绝坐一切大型游乐设备,也拒绝一切冒险行为。他说从概率上来讲,灾难绝对不为零,能不去就不去吧。
  我时常觉得他危言耸听。不过联想起他的工作性质,的确一个螺母型号不对都有可能引发大灾难,也就认为是情理之中了。在逻辑和概率方面,真正的工科思维,的确和我们这些天马行空的伪浪漫主义者,有天壤之别。
  我们一般的工作,还可以说“差不离吧,感觉对了就行”。造个火箭卫星你用这种态度试试?
  墨菲上尉必然也是如此严谨的。从概率上来讲,细节对于最终结果的影响,也许是百万分之一,但是如果行为人孜孜不倦地做百万次错误,那不相当于百分之百?
  仔细一想,生活中竟然也有活生生的墨菲例子。比如我邻居家可爱的小米姑娘,就长时间被找工作折磨得精神分裂。她名校出身,又盘靓条顺。唯一缺陷是,专业有英语要求,然而口语极烂。
  她为此忧伤过一段日子,不过连我在内都在劝:真到工作中,英文不是那么重要啦。谁想到:就栽在英语上了——一个心仪的大公司职位,HR公开嘲笑了她那莫名其妙的发音,然后与好工作必然失之交臂。这是不是某种程度应了墨菲定律:怕什么就来什么?
  就像高中时候的同桌小李子,立体几何极烂。但他研究了各年考题立体几何比重一般,又不会太难,所以没下大工夫,结果……那年出题的专家和他过不去了,可怜巴拉地复读了一年。
  墨菲定律也许是极端的。小米最终也得到工作,只不过没有失之交臂的那个好。小李子也获得了广泛的同情,认为这种倒霉真是十年一遇。然而,如果小米贿赂个外国友人强化下口语,小李子少打几次CS多做两道几何题,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倒霉”事情发生啊……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的,可能不是去极端地遐想着灾难,也不是说谁谁都可以一辈子不犯浑,只是告诉我们敬畏错误正视缺陷,不要盲目乐观,不要做缩头乌龟。
  这是不假的。我穿白衬衫去吃饭,总有一次会把辣油溅到衣服上,搞得很难看。
  那个没拿到驾照的孙扬,据他运动员的素养,车技肯定不在话下,但是天天开出去难保不进拘留所。
  同理还有高晓松,酒驾被拘那次可能是最后一次,但应该不是第一次。
  在出现错误的时候,应该立刻爬起来反思,在预料到某些地方是自己的弱点的时候,应该刻意努力地去强化……
  而可惜的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大部分都在做鸵鸟。有的还盲目脑补自己不会出现墨菲定律是因为——命好。
  毛泽东说过: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的谨慎也不是闭门不出,可以理解为胆大心细才能避过祸端,成就大事么?
  前几天我对桌的同事,大呼自己的命真是太好,闯红灯从来没被拍过——仔细想想,有时候不是命运之神太眷顾你,只是可怕的小概率还没找上你。也许,它已经在远处磨刀霍霍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