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可能欺骗你
男频

脑洞为主,有细分类别。

开始生成
女频

言情为主,有细分类别。

开始生成
好文

各类好文、故事汇总。

开始阅读
打字

随机美句,看谁打字更快。

开始娱乐
有任何问题、建议或功能定制需求,请在留言板留言。
鄂公网安备42011202002300号

学习有可能欺骗你

  一
  
  我朋友刘刚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叮铃铃——早晨闹钟响起。
  
  他眼一睁,立马抓过手机,打开“得到”,倾听60秒罗胖教导。刷牙与吃早饭时,打开“喜马拉雅”,“完成了30分钟的音频学习。”然后,他出门上班。地铁上,再点开“知乎live”“听了三个知名答主的经验分享。”中午吃饭与午休的时间,他又点开了“在行”,“抓紧学习了《如何成为写作高手》。”下班路上,他又打开“得到”,“我在上面订阅了5个专栏。”吃完饭,上床,打开“直播”,“听了李笑来的《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然后刘刚带着满满的充实感,终于无比欣慰地进入了梦乡。
  
  二
  
  刘刚这两年很焦虑。
  
  打开电视,看到别人英语流利如老外,他坐不住了,下了一个英语APP,走路、做饭都戴着耳机练习听读。
  
  打开公号,读到《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学习的人》,他坐不住了,赶紧买回一摞书。
  
  刷刷知乎,他又一声惊叹:“这个人的回答好专业好高深,我差太远了,不行,我得订他专栏。”
  
  我问刘刚:“你干嘛把自己弄得这么累啊?”
  
  刘刚一下说了三个原因:
  
  “时代变化太快,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够用。”
  
  “别人懂的东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
  
  “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害怕自己被社会淘汰。”
  
  刘刚的这三个担心,其实是极具普遍性的。在这个时代,很多的人都像他一样患上了知识焦虑症。
  
  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
  
  何为知识焦虑症?
  
  就是我们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和新的认知迭代始终有一种匮乏感,因为担心自己知识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恐惧。
  
  “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紧这个时代,更加快速高效的吸收。”
  
  三
  
  但是学习又学什么呢?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分钟产生的信息量超过古时一千年。
  
  刘刚说:“我不知道怎么筛选有用的知识。”
  
  这也是一个时间短缺的时代,时间已成为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
  
  刘刚说:“我不想把大量时间耗费在选择上。”
  
  这更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成功的捷径。
  
  刘刚说:“希望短时间就能掌握某项技能。”
  
  正在“刘刚们”焦虑头痛時,“罗振宇们”出现了,用手一挥:“跟我来!”
  
  于是,知识付费诞生了。
  
  何为知识付费?
  
  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付费,我就给你知识。
  
  “你不知道怎么选吗?我帮你选。”
  
  “你不想耗费时间学吗?我帮你读。”
  
  “你不是想很快掌握技能吗?我嚼烂了给你。”
  
  哇,知识付费竟然这么的好,于是大家就一拥而上。订专栏、订课程、订直播、订小密圈……
  
  四
  
  有段时间,和刘刚一起聊天时,他嘴里经常冒出一大堆新名词:什么“跨界学习”啊?
  
  什么“认知升维”啊?什么“中矩思维”啊?
  
  有一次,我问他:“你都哪里学的?”他说:“付费APP上。”那段时间,刘刚特喜欢在社交场合表演,潜台词是:“你看,我学到了好多新知识。”两年过去后,他终于消停了,不再逢人就满嘴喷新名词了:“学了一大堆新名词、新概念、新思维,看似什么都知道,其实一点卵用也没有。”
  
  他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震惊世界,于是被很多大学邀请去做报告,爱因斯坦因此而被弄得疲惫不堪。有一天,司机对他说:“你太累了,今天我帮你作报告吧?”爱因斯坦问:“你能行吗?”司机说:“我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那天司机上台,果然讲得滴水不漏。但刚想下台时,一位博士站了起来,然后提了一个非常深奥刁钻的问题。司机不知怎么作答,幸好脑瓜转得快:“你这问题太简单了,我司机都能回答。”
  
  爱因斯坦站起来,几句话就解决了问题。博士惊呆了:“没想到他的司机也远胜于我。”但在回去的路上,司机对爱因斯坦说:“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才是知识。”其实,我们就跟这位司机差不多,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五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名言:
  
  “如果给我1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死生亦大矣,这一段话用事关生死的极端描述对我们强调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说服力。
  
  我们都知道《孙子兵法》,在这部被誉为“兵学圣典”一书的“军行篇”中有着这么一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说,在两军短兵相接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努力收集一切渠道的信息,充分评估当下态势,殚精竭虑地质问己方一切的隐患和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在脑海里推测、模拟战争可能的走势,利用现存资源来精心筹划出解决方案。等到这所有工作都就绪,双方真正踏上战场的时候,才能将一切了然于心而胸有成竹,这仗才会有胜算。
  
  由此可见,对于精心准备的一方,战争的大部分工作在战前就在深度思考的头脑里完成了,上战场打仗只不过是一个例行公事般的存在,胜负的天平早已倾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