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进步,无“舒服”
男频

脑洞为主,有细分类别。

开始生成
女频

言情为主,有细分类别。

开始生成
好文

各类好文、故事汇总。

开始阅读
打字

随机美句,看谁打字更快。

开始娱乐
有任何问题、建议或功能定制需求,请在留言板留言。
鄂公网安备42011202002300号

有进步,无“舒服”

  如果你觉得现在走得辛苦,那就说明你在走上坡路。
  
  积累经验,不是熬日子
  
  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能让你忍受最渣的上司,能几年十几年一般地重复底层劳动,能让你悠然化解内心的自问“你做这份工作到底是图啥”的,就是“就当攒经验”。
  
  当我们已经开始用这句话来为工作上丢失的灵性辩护,为自己找平衡时,我们攒上的并不是经验,而是衰老。
  
  我也曾把经验奉若神明。
  
  我在亚马逊做一个项目时,由于是陌生的领域,便去咨询一位在重要链条上任职5年的分析师,问了几个最基本的问题。他只回答了不到一半,没有回答出的那些,都曾经在他定期发布的报告里面出现过。
  
  我压抑住猜疑的火焰,说谁可以回答我这些问题。他说,恐怕没人知道这几个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况且也不重要吧。
  
  于是,我没多说一句话就走了,并决定再也不跟这样工作的人打交道。后来我发现,是我大惊小怪了。这样在同一个职位上好几年做下来却并不清楚,也并不关心自己到底在做什么的人,我一天起码会见三个。
  
  我见过给人发钱的会计小哥,错发出去三个重复的工资条,并不觉得好像犯了多大错,只说收回来就是了,直到下次再发错;
  
  我见过财务总监做得像小学生草稿本一样的Excel模板,里面的正负号竟然全都是反的,要不是被一个连夜加班的分析师发现,竟然就要公布给投资人;
  
  我见过资深经理,汇率不检查第二遍就扔出去,竟然把美元当成印度卢比发出去。
  
  这样的经验,五年十年的,真是越攒越伤感,直接扔掉好了。
  
  经验如果要靠攒,要靠数着年限度日,那毫无疑问,这是一份错的工作。
  
  混日子就是混日子,如果做一天跟做一年没有区别,那其他364天都哪儿去了?
  
  千里马,请主动走到伯乐面前
  
  我一度认为自己在工作上能不能卓有成效,完全要看能否被一位英明的老板赏识。后来发现,所有的老板都没有闲余的时间来刻意扶植提拔年轻人,他们都要经善意提醒好几次以后,才能记起来你是哪个小弟。
  
  坚信定有伯乐前来相认,是一种多么方便的职业自杀。
  
  公司里有一位坐着火箭蹿升的高级合伙人,年轻无比。大家都说,他是得到了CEO的赏识被直接提拔的,要不他这个年纪的人,能做到的也只是在一线经理的位置上背黑锅。
  
  直到他告诉我,他是一匹怎样蹦跶的良驹。
  
  第一件事是他的大老板忽然辞职,并哗啦带走一半旧部。一个大部门群龙无首,公司需要立即补上这个空缺。
  
  他走进了CEO的办公室,说:“我可以干。我对各个部门都了解,在三个部门轮过岗,以前也跟在CMO(首席营销官)身边,了解一切决策流程,虽然你并不认识我。在你寻找新的CMO的同时,我可以代理运营事务,直到你找到合适的人选。”
  
  不久以后,新的CMO找到了,CEO感谢了他的救火之举,并让他移交了CMO大权。
  
  做了两个月的临时CMO,一夜之间,他又做回了小咖。不过,这不重要。
  
  第二件事是总部忽然下令要运作一个新的项目,CEO再次展开疯狂的猎头行动,寻找可以领导这个项目的合适人选。
  
  总部发难以后,我开玩笑问了一句,你可以去做这个项目的领导啊!他说,我已经去过了。
  
  他在第二次走进CEO办公室后,已经牢牢给自己奠定了职业形象:金牌救火员。
  
  一周后,全公司收到了CEO的邮件,感谢他能主动请缨挑起这个紧急项目,以后就由他开始主导跟总部的全部对接。
  
  好的千里马是不辞劳苦,用事件给自己铺路,把偶然引导成必然,然后一路走到伯乐面前。
  
  现在,他已经是CEO的左右手。我跟他聊起他和CEO无间的信任,说大家都很羡慕他遇到伯乐,年轻得志。
  
  他说,没有伯乐和千里马,只有互相支持的伙伴。
  
  职场隐身,是自我埋没
  
  我的工作需要使用英语,自从发现用英文表达复杂的观点会咬到舌头后,我就给自己制定了“职场隐身术”:少说话,多干活,不能用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拼,做一名沉默的干将。
  
  于是,我选择成了所有Excel表格后面的那个黑影——层层指令下达的那个最后一环,毫不费力地在公司里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从来没有人来找我说,Hi,我想跟你讨论一个观点。所有来找我的人,都说“你来给我做一个表格吧”。
  
  我对这个选择坦然接受。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发现:除了这个选择,我好像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
  
  我的第一个上司身高1。9米,像个巨人,我经常跟着他到处去开会。他有个例会——每月都要去跟风投商汇报一次,我的职责是为他准备各种材料,但这个会,我从来没有去过。
  
  到了年底,由于补充材料太多,他连看都看不过来,只好破例让我跟着去——在他找不到材料的时候,我可以帮他翻翻。
  
  果然,会上他被一顿发难,面对几个问题,我都迅速锁定了答案,悄悄推到巨人上司的眼前。一切都好像很顺利,直到老板们开始对一个问题进行激烈的争吵。
  
  我忽然想到,曾经做过一个模型模拟过这种情况。于是我说:“各位,我这里有一个方案可以回答你们这个问题……”这时候,他转过来,对我说了一个字,嘘。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隐身术无异于自我雪藏。
  
  在决定开始显形后,我依然是底层的员工,做着后台工作,为老板们的各种会议跑数据,做PPT。但此后,我要多说一句话:这个会,材料是我做的,我可以去参加吗?
  
  人心百态,我得到过各式各样的回答——
  
  轻松模式:没问题,你做的东西当然你应该来。
  
  我:谢谢!
  
  普通模式:你为什么想来参加这个会呢?
  
  我:我对这个分析有全面的把握,如果有人发难问出不在模型里的问题,我可以分分钟救场。
  
  地狱模式:你还是留在场外吧,有什么问题我会在线问你的。
  
  潜台词:你是不可能参加这种级别的会议的。
  
  遇到地狱模式的回答十有八九,但我还是坚持不懈,固执地要求加入“这种级别的会议”,要参与展示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因为那是作出决策的地方,那是决定资源分配的地方。
  
  如果不坐到那个桌子边上,拿到手的当然是最无聊的事,最粗浅的末端,最消磨人生的工作。
  
  过去,实施隐形计划时,我的工作没有任何不舒服的冲突,也没有尴尬的狂风抽打在身上。可那是一种蜷缩起来的舒适,风平浪静。而我不明白为何总是隐隐地不快乐,悄悄地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被那惊鸿一“嘘”以后才发现,选择隐形其实也就是完全没有做选择。
  
  当然,惨遭地狱模式拒绝,上不了主桌的时候,是非常不快乐的,但那是一种开阔的不快乐。我起码能知道我错过的是什么,下次再玩大一点,做得再出彩一点,说不定就不会再错过了。
  
  职场前路漫漫,偶有内心脆弱的时候,就想放纵自己,滑向舒适的温柔陷阱。此时要抡起巴掌把自己打醒,重新走回那条艰难的主道。这样,纵不能保证前程似锦,但也能无愧于心。

继续阅读